访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
来源:中商食品安全网 2010-05-16 22:16:50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500~3000美元之间时,营养产业就会崛起,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不可分。2003年,我国人均GDP大约100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3美元;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60美元;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仍继续快速发展,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左右,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营养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期。而从2007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人均GDP(以常住人口计算)就陆续超过10000美元;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的大中城市将会接近20个,大约覆盖1亿人口。
3000美元和10000美元这两个特别的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其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含义对营养产业的发展走向意义重大。在这一划时代的社会经济变迁进程中,我国国民生活和消费观念、方式正在快速升级,这对营养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营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现任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的于小冬先生,于1995受命主持由发改委、卫生部、国家粮食局等十部委成立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推进中国营养事业及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拥有十几年营养产业研究和相关工作经历,对于国内外营养产业的发展状况更是了如指掌。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发展营养产业的环境以及我国发展营养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于小冬先生。
我国发展营养产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记者:如何定义营养产业?
记者:如何定义营养产业?
于小冬:营养产业(又称营养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为了满足各类人群营养均衡和健康的需求,依据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营养调整的科学方法,生产、销售相应的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的产业。
营养产业是食品、农业、化学、中医药、医学、生物技术等多种学科的融合,是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他的外延包含:营养健康功能性食品(我国称保健食品);“营养增减”食品(各种营养强化食品、营养素添加食品、低脂低热低糖食品等);膳食补充剂;特膳食品(各类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和针对各种特殊人群的专用食品);营养原料(各大类营养素,以及各种动植物提取物、活性物质等新资源食品);相关设备仪器制造;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检验、认证等。
记者: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是怎么样的?
于小冬: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从整体上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由于生活富裕,导致了一些新的健康问题。过去我国居民面临的营养健康问题趋于一致化,那就是营养素涉入不足(营养不良)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如今,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二元化,使居民疾病与健康状况也呈现二元化的特点,即贫困地区依然呈现营养素涉入不足问题,而其他地区都发生了病谱的转变,呈现出程度不一的营养失衡问题,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们于2004年进行的一次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公结果显示,我国仅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成年人血脂异常和肥胖几项的患病人数就达4亿人次(有些病人患病不止一种)。而这个数字不包括癌症、贫血等患病人数,以及数以亿计的超重、空腹血糖受损等各种“亚健康”人群。这些疾病和不健康状态的最重要成因就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而由营养涉入不均衡而导致的一些疾病仅靠医学手段是无法根治的。正因如此,发展营养健康产业成为了必然。
记者:中国已经进入营养产业的快速发展期,那么中国发展营养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于小冬: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500~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营养产业就会崛起。我国在2005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500美元,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甚至达到或超过10000万美元,所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营养产业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发展营养产业的确拥有相当大的优势。首先,我国拥有发展营养产业的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表、地貌复杂,土壤与气候条件多样,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均比较丰富,大农业可以为营养产业提供比较充分的原料供应。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不少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或者十分稀少的原料品种,如大枣、沙棘、地灵、鹰嘴豆等非常宝贵的健康物质资源。其次,我国拥有雄厚而深远的理论基础。我国的中医理论,向来重视从“天、地、人”多角度、从人体的整体状况对疾病分析施治。今天看来,实际就是从体外大环境因素——空气、水、土壤、气候、饮食分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从体内微观环境因素——各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总体平衡状况来综合、辩证的分析人类疾病的成因。我国中医向来重视疾病的“防”与“养”,“养生之道”、“调养之道”正是反映出中医保健养生、“治未病”的思想。第三,我国拥有食品、药品辩证关系的准确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自古就有以食为补、以食为疗的传统理念。“药食同源”的理念正是反映了中医对食品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以汉医为主,包括蒙医、藏医等各民族医学在内的中医医学,经数千年进行的添加、提取、删减、复合、炮制等研究和实践,发现、积累了一大批药食两用以及专门用于养生、养颜、强身、保健的药食品种和验方,积累了药食配伍、加工方法等大量的科学成果。第四,我国拥有庞大的食品加工工业基础,设备与技术的升级换代非常容易实现。
此外,世界市场也逐渐向我们敞开了大门。据了解,全球65亿人口中,有40多亿人接受民族医药,这反映了民族医药的强大生命力。当西方发达国家发现依靠“手术+药片”的方式已难以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一些病谱转变后的问题时,营养均衡日益受到重视,于是西方国家对我国中医药、保健食品封闭了多年的大门,开始逐渐打开。这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营养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发展营养产业仍存在诸多困难
记者:我国已经进入营养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那么,我国发展营养健康产业还存在哪些困难?
于小冬:虽然我国发展营养产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发展营养产业的确还存在很多困难。我认为我国营养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全民营养健康意识和对营养健康的认知较为欠缺,无论是政府还是居民都需要提高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由于相关认知的缺乏,导致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
宏观方面,我国针对营养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国家财政投入方面都显得不够有力,国家层面对产业的推动力不够强劲,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待完善,有些还需要弥补空白。参考欧美等成熟市场的营养政策,通常有以下共同之处:第一,制定法律,从制度设计上保证营养工作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保证营养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三,形成一套有效工作的组织体系,分工协作,并在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协调机构。第四,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项目运作机制。第五,通盘考虑,注重与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国家卫生保障政策的协调。
我国一是缺少专门的营养立法,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在推动营养健康时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二是营养产业规划的落实缺少支撑。为全面实现小康,我国近年来先后发布《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儿童营养宣言》等政府文件,而营养改善计划更是写进了“十一五”规划中。但是,国家诸多改善全民营养状况的政策因为没有营养产业的支撑而难以全面落实。三是现有法规体系未能体现对营养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重视保障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内容较多,侧重营养管理的内容却很少。在实践中,相关主管部门也存在片面强调“安全压倒一切”,只管食品卫生、不管食品营养的误区。
此外,我国公众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几乎没有营养知识,更谈不上营养意识,这对营养改善、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具有良好的营养健康意识。营养知识匮乏和营养意识较差使消费者无法通过合理的饮食及恰当的营养措施来改善自身的营养状况,进而促进身体健康,这也成为制约我国营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微观方面,就是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我国企业重市场、轻研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都将精力集中在产品销售方面,而忽略了技术研发。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战略,关键看企业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如果研发实力较弱,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很难发展壮大,而我国的众多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正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少有巨型食品生产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就更是凤毛麟角。第二,我国食品企业相对封闭,对全球食品工业的技术方向、研发趋势、新技术、新成果了解太少,新信息的获取不够及时,国际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过少,国外的技术交流会和大型展会,国内企业都很少参加,主要原因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国际信息的掌握不够。第三,重广告不重知识传播。这是中国企业非常致命的一个错误观念。如今,产品里知识和流通的成本占到了70~80%,物质成本只占20~30%,一个产品里所包含的非物质成本占了绝大部分,已经进入了一个卖知识而非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国内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卖产品本身方面,对知识销售不够重识,而营养食品这类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产品,只要将知识卖出去,产品销售则是水到渠成的事。美国的安利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们的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全球,正是因为他们将知识成功传授给了消费者。中国企业的这些错误认识和错误观念,也制约着我国营养产业的发展。
记者:国外企业的进入对国内企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于小冬: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对于国内企业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国外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技术、新观念,对于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外企的竞争力的确不可忽视,他们的知识销售、技术销售能力都非常强,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全球60多亿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拥有上千年的中医药科学和食药结合的技术,而对于国际大企业来说,中国的这些历史传承,他们尚处于研发阶段,因此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营养产业,我国面临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因此,应抓住这一机遇,将中国的养生理念及营养产品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