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2009年新春贺词

来源:   2009-08-24 15:57:17
      我国国民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2007年GDP达到人均2500美元左右。从总体来看,解决温饱已成为少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问题,绝大部分人群迈入了小康生活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国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明显升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食物和营养供应均丰富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营养和健康知识、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膳食结构,以及食品业和餐饮业非科学的加工方式等多种原因,国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和疾病病谱都出现了新变化。数量庞大而且发展迅猛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富营养病”(也称富贵病),以及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财富带来巨大浪费;也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带来不利影响!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人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离开人的发展,一切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我国新时期所面临的国民健康问题,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实际上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方针;走一条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软实力,促进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
      观察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一般当人均GDP达到1500--3000美元以后,就会遇到上述同样问题。他们发现,这些疾病和不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成因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沿用以往的医学思维和治疗手段即“手术刀加药片”已难以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既然是食品“惹的祸”,还得依靠食品来解决。于是,营养均衡的健康食品日益受到重视,营养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出现跳跃式增长,营养产业随之迅速发展。
      我国发展营养产业,具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原料来源;具有较为强大的食品、药品、生物制品产业根基,具有数千年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全球经济和产业竞争格局中,营养产业应是我国相对来说具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希望产业”,是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少数有可能给外国“立规矩”的产业。
      营养健康产业(简称营养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类似于汽车产业脱胎于机械工业;也类似于信息产业是融合计算机、软件、邮电、通讯等行业升级形成的新产业。营养产业是传统的农业、食品、饮料、医药、中医药、保健品、化工等诸多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并且同生物学、营养学、现代加工技术等相结合而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产业。
营养产业是为了满足各类人群营养均衡和健康的需求,依据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营养调整的科学方法,生产、销售相应的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的产业。
      营养产业的产品主要由五大类组成。其一是营养健康功能性食品,我国称保健食品;其二是“营养增减”食品,包括各种营养强化食品、营养素添加食品、低脂低热低糖食品等;其三是多种多样的膳食补充剂;其四是特膳食品,包括各类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和针对各种特殊人群的专用食品;其五是营养原料,包括各大类营养素,以及各种动植物提取物、活性物质等新资源食品。
      营养产品的特点是:以食品面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长期地发挥营养保障和健康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各类人群营养补充和营养失衡的调整;营养相关的人体功能的增强;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的保障;学习认知、劳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的促进;免疫能力和健康维护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及辅助治疗;特定人群营养特需的满足;常规性营养保健作用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和营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食物生产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后,追求健康、追求美丽、追求长寿……, 人们的食品消费已经不再满足于“饱腹”和感官享受,而是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补充、发育促进、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等内在品质。要满足这种升级了的需求,食品工业唯有同相关的多种学科和产业结合,同高新技术结合,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看,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和食品供应的成倍增长并没有带来理想的健康水平提高。根据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现状》调查情况和相关研究报告分析,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调查数据相比,虽然大部分公众的热量、脂肪摄入已达标甚至超量,而各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缺乏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有的甚至情况更加严重
作为高级生物体的人类,一旦营养摄入结构失衡,就会打破本身的平衡体系,使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加之环境的污染、快速的生活节奏、运动的减少、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健康状况和疾病预防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据《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现状》统计,2004年我国仅成人高血压、糖尿病、成人血脂异常和肥胖几项的患病人数就达4亿人次(有些病人患病不止一种)。这还没有计算癌症、贫血等患病人数,以及数以亿计的超重、空腹血糖受损等各种“亚健康”人群。特别应该关注的是,我国“富营养病”除了患病数量大、比例高以外,还有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成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从1996年到2002年的6年间,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9.1%!此外,“富营养病”患者中出现的年轻化、低龄化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样不理想,速度、耐力、爆发力等重要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
      发达国家正是看到了营养产品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发育成长、维系营养平衡增进健康长寿、减少罹患慢性疾病风险,辅助治疗各种现代病“富营养病”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一改过去“健康即是医学问题”、“营养学从属于医学”等错误认识,大大提高了对食品营养科学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营养调整产品和健康功能食品,使之发挥药品无法起到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越高,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越低。但是在食品上升为营养健康产品后,这个概念需要进行再研究,因为营养健康产品的含义除了饱腹,还有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功能强化等内容。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占20%(法国占30%),被称为美食国家的我国仅占10%左右,不是因为他们不发达或“吃得多”,而在于其不断升级的食品中的技术含量、在于其食品中的营养和安全成本,从而形成的高附加值。多年来,如何从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上升为农业的科技大国?如何打破实质上的小农经济,建立我国的现代农业?有什么加工产业可以使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田中走出来,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唯有在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以农林牧副渔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营养产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出路。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经过深加工成为营养健康产品时,我国农田中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同时完成了向产业工人的蜕变。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认识到,发展营养健康产业和产品,一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即政府履行了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提高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营养健康产业和产品,还可以长期稳定地刺激公众的正向消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大减少政府用于疾病预防、治疗的费用,减轻财政和社会保险压力,甚至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我国具有发展营养产业的特有条件和比较优势。首先,拥有雄厚而深远的理论基础。我国的中医理论,向来重视从“天、地、人”的多角度、从人体的整体状况对疾病分析施治。今天看来,实际就是从体外大环境因素—空气、气候、水、土壤、饮食分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从体内微观环境因素--各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总体平衡状况来综合、辩证地分析人类疾病成因。我国中医向来重视疾病的“防”与“养”,“养生之道”、“调养之道”正是反映出中医保健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光辉。
      同中医不同的是,西方医学则是在发展了数百年,经历了治疗医学、预防医学两个发展阶段后,于上世纪末期刚刚进入第三阶段即保健医学(也称微生态医学)阶段。自从西医真正理解了保健理论,就在对健康维护的认识论上拉近了中、西医的距离,中医、西医、食品(有中医就离不开食品)从未走得如此之近!尽管这种相互理解和融合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但大家毕竟都认识到,应更多地从环境、饮食上追寻病因,必须重视和发挥营养健康食品对疾病预防及辅助治疗的作用。
其次,拥有对食品、药品辩证关系的准确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自古就有以食为补、以食为疗的传统理念。“药食同源”的理念正是反映了中医对食物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以汉医为主,包含蒙医、藏医等各民族医学在内的祖国医学,经数千年进行的添加、提取、删减、复合、炮制等研究和实践,发现、积累了一批药食两用以及专门用于养生、养颜、强身、保健的药食品种和验方,取得了药食配伍、加工方法等大量的科学成果。
      在当前人们饱受抗菌素滥用之害、“纯”医学苦无良方有效应对“富营养疾病”、各方面为医药负担日重而担忧的情况下,借助祖国中医“以食养生、以食健体、以食克食、以食为药”的纯朴然而拥有深远科学内涵的防治思想,发展现代化的健康和功能性的食品产业不正是在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十分可行的出路吗?
第三,拥有发展营养产业的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与气候条件多样,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均比较丰富,大农业可以为营养产业提供比较充分的原料供应。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不少其它国家没有或者十分稀少的原料品种,如大枣、沙棘、地灵、鹰嘴豆等非常宝贵的健康物质资源。
第四,拥有较强的食品工业加工能力并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食品工业产值近年来一直占GDP的10%左右。应该说,为13亿人提供食品的产业加工能力具备了发展营养产业的基础。此外,近年我国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也得到较快发展。如以粮油、食品等为原料提取多种活性物质、功能因子,并用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等。这些产品,都是营养健康产业的组成部分。随着真空技术、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硝技术、微波技术、冷杀菌技术、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然会为营养产业提供更多新配料、新产品。
      据了解,全球65亿人口中,有40多亿人接受民族医药,这反映了民族医药的强大生命力。西方世界之所以打开对我国中医药、保健食品封闭了多年的大门,正是反映出西方“纯”医学的无奈;也反映出食品、中医药、西医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历史发展必然。这条发展道路昭示出我们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当然也有挑战。
      我国虽然拥有发展营养产业的坚实的、特有的基础;发展营养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在国际经济、贸易、资源和技术竞争中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就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看,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们发展和占领国内市场不够,占领国外市场更不够,产业发展尚处于创意不锐、规划不详、规模不大、扶持政策缺失阶段。对于这一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要求,真正可能由中国稳稳占有一定市场并且可能“由中国说了算”的并不多见的产业来说,这种状况确实太可惜了。
      2009年,将是我国全体人民迎接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严峻考验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国积极扩大内需和市场消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一年。食品企业应仅仅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以营养健康理念为指导,走内涵型、技术型发展道路,努力发展营养健康产品,争取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