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营养改善与食物强化
来源: 2009-08-21 14:56:44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也是一个营养问题较多、较复杂的国家。由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素摄入失衡(营养过剩)导致的多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沉重的痛苦,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制约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根据各国的成功经验,采用食物营养强化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水平,是国务院的既定政策。由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单位组成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以及为此成立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数年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下面就有关情况做一介绍。
一、营养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原动力。决定人类自身发展状况即人口素质的三个要素是遗传、营养和教育。其中,遗传是先天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要素;而营养和教育则是后天的、可以改变的要素。人一旦出生,就只有“营养”和“教育”两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其总体素质的形成。在这两者中,“营养”决定着人们体格、智力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护状况,即决定人类“硬件”;而“教育”决定人们知识、道德等状况,即决定人类“软件”。可以看出,“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国家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营养对人类自身发展、人口素质有哪些影响,营养不良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原动力。决定人类自身发展状况即人口素质的三个要素是遗传、营养和教育。其中,遗传是先天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要素;而营养和教育则是后天的、可以改变的要素。人一旦出生,就只有“营养”和“教育”两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其总体素质的形成。在这两者中,“营养”决定着人们体格、智力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护状况,即决定人类“硬件”;而“教育”决定人们知识、道德等状况,即决定人类“软件”。可以看出,“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国家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营养对人类自身发展、人口素质有哪些影响,营养不良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一)体力不足、劳动能力降低。
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如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能造成骨骼生长不良;缺乏维生素A是导致双目失明的原因。儿童时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身材矮小,这将影响他成年后的劳动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儿童2岁以前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下降9%;严重缺碘造成的克汀病将使劳动能力全部丧失,中等程度的缺碘使劳动生产率平均下降25%。
(二)智力受损,受教育的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二)智力受损,受教育的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缺碘、缺铁会对智力造成终身损害。此外,综合性的营养不良还会使人的认知能力降低,接受教育的效果较之营养正常的人要差,使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持续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其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联合国在危地马拉的研究发现,严重发育迟缓的男子受到的学校教育较之发育正常的男子平均少一年零八个月。这意味着营养不良使人的智力受到双重损害:一方面直接损害智力水平,另方面营养不良导致认知能力不足使这些人教育效果下降、受教育的年限缩短,进一步损害其智力水平。
(三)营养不良与急性、传染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而这些疾病又会带来新的营养不良,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1999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1700万名,其中49%与营养不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们能够观察和统计的儿童死亡原因往往是诸如腹泻、麻疹、疟疾、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营养不良深藏在这些疾病之后,营养不良的危害程度常常被低估甚至不被察觉,无声地蚕食着人的体力、智力乃至生命。
(四)营养不良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胎儿期和婴儿期的营养损害,在他们成年后易患诸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这些被称为“富裕病”的慢性病,其实有不少是根源于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只不过因为过于遥远和隐蔽而被人忽视。
(五)营养不良会世代相传,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的女孩长大后会变成矮小的妇女,而矮小的妇女比一般妇女更有可能生下低体重婴儿(新生儿低体重是营养不良的标志之一),从而使营养不良世代相传,如果不采取行动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循环往复,抑制着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营养问题
从全球看,我国是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和复杂的国家。从总量来说,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从结构来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结构特征,我国正承受着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负担。我们面临的既有发达国家所需着重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又有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的营养素摄入绝对不足问题。
在农村和广大的西部地区,营养素摄入不足型的营养不良问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中贫困人口的营养不良比较严重,某些地区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善,在一些绝对贫困的地区,营养状况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每个家庭而言,营养不良引起残疾和疾病降低了劳动能力,直接减少了收入,为了治疗疾病增加了开支,而且为照顾病人进一步增加了支出,加重了生存压力,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营养不良长期以来仅仅被认为是贫困的结果,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营养不良也是贫困的原因。
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型的营养不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与营养状况相关的慢性病如肥胖、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且发病年龄也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会给患病者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幸,而且还会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我国的公费医疗、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巨大挑战。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这个测算,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它代价。
三、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改善城乡居民营养不良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的佛格尔教授研究后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增长的50%来自于人们营养改善的贡献。可见,营养的改善对于人类体格、智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文明进步是多么重要。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美国等国家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立法,保证国民得到必需的营养,保证他们的身体成长和健康。
当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反应到人们生活日常膳食上,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时期的“营养型”转变,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讲求科学膳食、平衡营养的经济条件;反应到医学统计上,我国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的发生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多少年来我们盼望的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营养的改善是重要条件)的卫生工作方针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所以,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应是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由联合国儿基会、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支持、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从1995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全国公众的营养改善的宣传、试验、试点、推动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四、食物强化—改善公众营养不良的最佳途径
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有三种途径,即调整饮食结构;食物营养强化;营养补充剂。这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性。简单分析如下:
(一)调整饮食结构。
从理论上讲,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素摄取均衡,应该是最理想的办法。它符合很多人的理念,即天然食物最安全,人可以从天然食物中获取一切所需要的营养。但是,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实行起来却并不简单。首先,要知道中国是一个“营养盲”多于“文盲”的国家,人们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如何通过膳食摄入的合理调整改善营养不良,不要说一般家庭不清楚,就连大部分食堂、餐厅也搞不明白;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对于非常看重食物色、香、味的国人来说,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接受的;再其次,合理的膳食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活贫困家庭,以及城市中的特困家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无法做到。
(二)食物营养强化。
食物营养强化是通过将人们身体缺乏的营养素添加到食物中从而进行营养补充的一种方法。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具有的优点是:
1、方便
强化食物是在工厂中生产加工的,对消费者来说不需要增加任何
额外劳动。人们在不改变饮食习惯、不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甚至不改变对食物的感观要求的情况下,完成了营养改善行为。
2、安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选做营养强化载体的食物,都是具
有“自限性”即人体自身食用量可预计、控制的食物,主要是主食品。(2)添加的营养素种类的确定是根据我国营养调查情况并参考了各国的成功经验。(3)营养素添加量的确定既考虑了我国人民不同种类营养素的缺乏量;也考虑了RDA(中国人口营养素摄入推荐量)的要求,一般添加RDA的25%--30%。(4)营养素添加种类、数量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5)将开展强化的若干种食物载体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考虑,使强化营养素种类与数量的确定更加合理。
3、经济
通过食物强化的方法改善营养不良成本最低。在工业加工环节添加营养素,几乎不需要增加设备,或者仅需要增加少量设备和检测仪器。营养素的价格,每公斤食物中(按国家项目配方)仅需几分钱人民币! 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这就是见效时间长。因为营养强化食物毕竟是食物,不是治病的药物,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日常膳食逐渐补充营养素,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三)营养素补充剂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素补充剂,针对性强、见效快,具有很好的营养改善效果。但是,它不够经济,也不广谱,无法作为国家改善全国公众营养状况的可行手段。1995年— 2000年,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下称项目办)在完成了对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营养(含经济、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国改善营养不良的做法与经验、国内外科研单位产品研发等方面情况的搜集调查后,多次听取并论证了国内外专家、主管和有关部门、相关国际组织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我国以食物营养强化方式作为国家公众营养改善行动切入点的工作方针。
确定以上工作方针以后,项目办于2001年和 2002年多次组织各方面代表就食物强化载体的选择和食物强化总体战略进行论证。确定继食盐碘强化之后,面粉(米、米粉等主食品)、食用油、儿童辅助食品(含孕妇、哺乳期妇女食品)及酱油应作为强制性和指导性的强化食物载体,并对2010年前强化食物的发展进行了初步规划;与此同时,项目办和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下称中心)组织权威机构开展多种食物营养强化的一系列技术、设备、组织试验和经济可行性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五、中国食物营养强化工作进展
(一)面粉营养强化形势喜人。
面粉是中国居民最重要的主食品之一,也是各国在食物强化工作中的首选食品。我国面粉强化试点工作分别在退耕还林发放的补助粮和市场销售粮中进行。
1、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试点。
经国家粮食局和卫生部批准,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的试点工作
分别于2002年10月在河北省承德市、2003年5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正式启动。数万名退耕地区群众,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吃到了添加了五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和尼克酸)和二种矿物质(铁、锌)的营养强化面粉。在这里需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原配方中有“钙”,但经过试验,加钙面粉的灰度超过相关标准,故将“钙”改为可选择性添加的营养素。试点工作计划三年完成。
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试点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基线调查及年度检测,观察营养强化面粉的人体利用效果(在本试验中经特别批准添加了维生素A,以进行相关的效果观察)。(2)通过大规模人群食用强化面粉试验,了解消费者对强化面粉的接受程度。(3)通过试点地区有组织地加工、发放、食用强化面粉,观察利用补助粮进行营养强化的可行性和进一步扩大发放范围的可能性。(4)观察强化面粉从生产原料的准备到消费者采用各种方式熟制加工并食用的全过程,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
尽管世界许多国家都成功地进行了面粉强化,有的国家已经搞了六、七十年;尽管项目办和中心在河北、甘肃试点工作之前,也曾经组织北京几个大企业进行过强化面粉的生产试验,但在试点中一些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其一,由于原料粮质量问题,面粉颜色发黑、口感发粘,群众误认为强化所致。其二,由于维生素B2的剂型和颗粒度方面原因,蒸出的馒头出现了微小的黄斑。这在其它吃面包的国家不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首次出现了。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办在2003年北京SARS期间坚持工作,多次到面粉企业和领取补助粮的群众家中进行试验,同原料供应商进行磋商,并对小麦、面粉和营养素进行反复检测。最后,对维生素B2的剂型和颗粒度做了调整,并且对原料小麦的质量、面粉的加工要求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成功地解决了面粉强化在中国遇到的障碍。
从第一批补助面粉发放到今天已经一年多了,可以说试验的几个目的除人体利用效果尚需要等待两月左右外,其它均基本达到。有些非试点范围的群众在了解强化面粉的作用后,纷纷要求扩大范围,希望早日吃到更有营养的面粉。
2、营养强化面粉市场销售试点
在退耕补助面粉的营养素强化配方基础上,项目办和中心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又确定了适用于全国的面粉强化推荐配方。除了减去维生素A;钙仍然作为企业自选营养素外,对铁的使用从仅限于“EDTA钠铁”改变为“EDTA钠铁”或者“硫酸亚铁”均可使用。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审批办公室在粮油学会等单位配合下,陆续筛选审定了符合卫生、安全、强化条件的面粉生产企业近20家,于2002年第四季度将我国城乡人民迫切需要的营养强化面粉投放市场。目前,又有一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面粉企业,在通过了HACCP和GMP体系认证后,积极报名争取成为试点企业。
全球营养联盟基于中国面粉强化已经取得的成绩,决定给予3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强化面粉的市场宣传推广工作,该项合作的工作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将生产强化面粉的厂家扩大到300家。
(二)大米强化试验取得较大进展
大米是我国人民的另一主食品,而且近年来消费呈强劲上升之势。由于技术上、经济上、加工习惯上的原因,大米强化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未攻克的堡垒,没有成功的经验。主要的问题有,有些营养素(维生素B2等)颜色较深,喷涂在大米上会影响外观;人们一般都有淘米习惯,喷涂了营养素的强化大米会在水中融解损失;如果将营养素做成“假米”,混合在大米之中,也会因颜色和普通大米不同遇到被消费者置疑。另外,这种方法的生产成本也较高。最近日本刚刚推出了采用“喷涂法”生产的分别强化磷酸铁和维生素E的大米,应该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因其强化的仅仅是颜色不深的营养素,而且是免淘洗米,这对我国按照既定配方生产强化大米的试验就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进行强化大米试验工作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根据项目办和中心组织的权威论证结果,大米和面粉的营养强化配方保持一致。大米强化的技术试验首先从营养素开始,中心所属的营养素试验基地承担了营养素减、除颜色;营养素水融免沉淀等项研究任务,目前已经在几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其次是大米强化工艺的试验。以工业加工方法进行大米强化主要有“喷涂法”、“营养粒(假米)法”、“吸入法”等,项目办和中心选择了前两种方式开展攻关,分别在中粮总公司下属的“东海粮油”(张家港)和辽宁设立了研发基地进行工艺试验。同时,约请荷兰帝斯曼(DSM)公司、瑞士布勒公司和日本佐竹公司在设备制造方面予以配合。由瑞士布勒公司制造的“营养粒”生产设备和日本佐竹公司制造的“喷涂法”生产设备均进行了多次试验,在经过产品全面检测后即可正式投入生产。
(三)强化食用油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
2002年,项目办公室、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确定上海“福临门”公司为维生素A营养强化油的试验基地,组织开展了强化食用油的营养素添加、保存、包装、烹调等一系列技术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同年十月,“福临门”营养强化大豆调和油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与广大消费者见面,受到热烈欢迎。紧接其后,“金龙鱼”强化调和油也上市销售。今年,强化维生素A的花生油也已面世。由于维生素A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在2003年全国防治“非典”期间,这种强化了维生素A的食品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针对强化油中维生素A会因光的照射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强化油的生产厂家专门设计制造了避光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桶不同于以往的透明油桶,有些习惯于透过油桶察看油质的消费者可能感到不太方便,对此还需要加强宣传,使他们了解有关知识。当然,厂家也考虑到这些消费者的要求,专门在油桶上设置了一条透明的油线。
(四)强化酱油以较大规模上市
酱油铁强化旨在改善我国人民的铁营养状况和控制缺铁性贫血。选择酱油作为营养强化的食物载体是因为酱油在我国普遍食用及食用量的自限性。选择EDTA钠铁作为铁强化剂是因为它在人体内的铁吸收率高于其他铁剂以及在酱油中的溶解性好和不改变酱油的原有口味。研究结果表明EDTA钠铁在酱油中的稳定性在两年以上。
EDTA钠铁强化酱油质量稳定、可接受性好,对改善铁营养状况和控制缺铁性贫血有良好效果,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2002年以来,全国已有11家通过了GMP 、HACCP和实验室检验验收的酱油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营养强化食品试点生产资格认定,它们生产的铁强化酱油已经全面上市。
根据项目办和中心的计划,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将启动强化食物与学生餐结合、强化食物与部队伙食结合等项工作,使营养强化食物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众营养改善的需要,服务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北京、福建等省市进行营养产品(与保健品非同一概念)和强化食品连锁专卖店。这样做,既可方便小区内居民的生活,也可以进一步拓宽营养和强化食品的消费市场,调动相关企业生产营养健康产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