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卫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来源:   2009-08-21 14:56:47
 
      卫生政策分析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工程,通过这项工程从宏观、整体、综合的高度;从卫生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广度,审视卫生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加强卫生部门同相关部门、同全社会的沟通和互动,逐步使我国卫生工作的理念、体制、规划、布局、运行机制和工作重点等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广大群众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转变,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卫生工作如何面对这种“国情”,及时认识、调整?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逐步加强预防工作在卫生工作中的比重?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好疾病预防,更好地保证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失,既符合卫生经济的要求--高产出、低投入,也是广大群众注重生活质量,关心身体健康的普遍要求。
      实际上,“防”和“治”之间又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直存在,但处理起来也一直存在问题。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对立的一面显得更突出,处理起来更棘手。从民族长远发展来看,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疾病预防应该是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主动性的大事,应给与更多重视和倾斜。卫生系统需要建立和加强对急性疾病的预防、观察、紧急应变、治疗等“救火”体系和能力;同时更需要加强“防火”的体系和能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从疾病发生后被动处理,更多的走向主动出击去预防疾病,应该是新时期卫生工作的课题。
      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和各方面对卫生工作的评价和要求,同样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是要求它“救火”快;还是要求它尽量“不着火”,一旦“着火”处置得当?卫生“防火”工作做得好,就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奖。这有点像交通管理,考核交通民警的工作,应该是道路通畅、路人很少违章罚不到款,而不是罚款越多成绩越大。
      同加强预防相联系,卫生工作还应加强对公众营养状况及改善措施的关注。因为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全民健康,保障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生产能力。而营养直接决定人的体格和智力发育水平,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导致了多种疾病发生,既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也大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对公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形成强烈冲击,我国每年都要为这类疾病承担5000亿人民币损失。
      营养改善与国家扶贫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疾病—贫困—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扶贫工作仅仅向贫困人口提供物质援助还是不够的,要使贫困地区的人口走出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怪圈,就要从强化最根本、最重要的劳动生产力着手,加强营养工作,把人真正“扶”起来。目前来看,我国卫生工作中对营养的重视程度同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大幅度增强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要求,同注重预防、防患于未然的要求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卫生、预防、营养都不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做好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多种方法及途径。(注:本文是作者在卫生部2月11日举办的《中国卫生政策情境分析高层研讨会》上的发言)